貨幣被用來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就是貨幣支付手段的職能。支付手段是隨著賒賬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在賒銷和賒購中,貨幣被用來支付債務的。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購買的主要是服務。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可以分開的;蛳冉诲X,后服務;或先服務,后交錢。 支付手段是隨著商品賒賬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在賒銷賒購中,貨幣被用來支付債務。后來,它又被用來支付地租、利息、稅款、工資等。 由于人們對不同形式消費的主觀評價不同,通過交換各取所需可以增加所有人的效用。同樣,人們對處于不同時間的消費主觀評價也有所不同,交換同樣可以增加總效用。此時,消費的具體形式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費財富的數量。比如,對正在求學的年輕人,同樣數量的財富現在使用比將來使用更有價值;而對中年以后開始考慮退休的人來說,同樣數量的財富留到將來使用比現在使用更有價值。在企業(yè)經營過程中,這種不同時間的財富使用權對不同人具有不同效用的現象更多,在他們之間就可以進行互利的交換。 這種時間維度上的交換要通過信用借貸實現。由于交換雙方的效用增加不等,效用增加較多的一方應該支付一定費用給效用增加較少的一方。又由于一般而言人們對未來財富的評價總是低于現在,也就是“人性不耐”或稱時間偏好,所以一般規(guī)律是提前消費的人向推遲消費的人支付費用,這就是利息。 由于利息的存在,信用不僅在有閑置資金時能提高經濟效率,在沒有資金閑置時也可以通過重新配置資金提高效率。比如,甲使用資金帶來的效用提高較小,乙的效用增加較大,乙愿意為其效用增加支付一定的利息,而甲發(fā)現乙出的利息比自己使用資金帶來的效用增加更有吸引力,于是會把資金借給乙,這時總效用比甲使用時大。這也是經濟上的擇優(yōu)配置原理。 融資用于投資時社會總效用增加更大。因為需要貸款的企業(yè)必須支付利息,利息來源于企業(yè)利潤,而利潤來自銷售。每一次銷售都使交換雙方效用增加,企業(yè)的賣價高于成本,而消費者的買價低于自身效用的增加,所以,企業(yè)的利潤小于消費者效用的增加。利息又小于利潤,否則企業(yè)就不會貸款了。由于中間兩級放大,所以社會總效用增加更大。 信用增加效用的另一種原理是改變財富支出的時間序列形式達到提高效用的目的。比如,前面貯藏動機討論中的兩種情況。對于一個一次性獲得較多收入想在未來逐漸支出的人來說,根據時間維度的擇優(yōu)配置原理,持續(xù)穩(wěn)定的支出比一次大量支出更有價值;而對一個想購買大件消費品或投資的人來說,規(guī)模效應在起作用,一次集中支出比分散支出更有價值。信用同樣可以在不同時間序列形式的收入和支出之間進行交換和重組。 交換與信用是現代社會提升經濟效率的兩個重要手段。從根本上講,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經濟效率的提高來自科技進步和社會合作。信用關系象交換一樣,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基于互利的合作,而且是一種比商品交換更高水平的社會合作。如果說交換的發(fā)展促成了廣泛的社會合作帶來生產力的一次解放,那么信用的發(fā)展則可以促成更高水平的社會合作,帶來生產力的又一次解放。交換和信用,尤其是信用的發(fā)達程度是發(fā)達經濟區(qū)別于不發(fā)達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可以說,雖然發(fā)達的信用體系并不能保證一個經濟體成為發(fā)達的,但沒有發(fā)達的信用體系則一定意味著經濟活動中還有很多潛力未被發(fā)揮出來,經濟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樣的經濟體一定不會是發(fā)達的。 |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臨汾金融網 ( 晉ICP備15007433號 )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